我市打造精品课程、培树典型示范学校,持续完善劳动教育体系——
深耕劳育沃土 赋能学生成长
天衢新区杨庄实验小学麦田研学
临邑县实验小学采摘实践活动
禹城市泺清河小学手工编织课
□本报记者 李艺 本报通讯员 马丽
调制颜料、花样扎布、浸染上色、晾晒成品……12月13日,禹城市泺清河小学三年级八班正在进行一堂妙趣横生的扎染课,学生们在教师的讲解示范和精心指导下认真制作着自己的扎染作品,感受扎染技艺的魅力。
我市积极践行“以劳促全”的劳动教育观,通过打造劳动教育精品课程、培树劳动教育典型示范学校、评选劳动教育优质课等方式,持续完善劳动教育体系,进一步发挥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功能。
培树先进典型 提升劳动教育质量
“我们把劳动教育作为学校教学评价的底线性指标,以硬约束确保劳动教育课程开全、开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自觉传承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市教体局基础教育科科长赵海彬介绍。我市下发《关于全面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通知》,分学段制定校内外劳动清单38条、家庭劳动清单32条,条目化明确劳动教育的原则和任务。出台《德州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方案》,从教育内容、劳动实践场所、师资、支撑保障等方面进一步兜实制度底线。
开展市级劳动教育优质课、优秀案例评选,打造市级劳动教育精品课程32个,建成市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48个,评选认定17所学校为首批“德州市劳动教育示范校”。发挥“德·行天下”市级劳动教育品牌引领带动作用,开展“一县一特色、一校一品牌”劳动教育品牌创建活动,涌现出“禹娃爱劳动”“枣林自然课堂”“锦绣中华学工学农实践活动”“食育坊”等一批县级、校级劳动教育品牌,带动全市劳动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目前,全市中小学校均实现劳动教育课程开设、师资配备全覆盖。
打造“三艺”课程 培育劳动教育核心
6月24日,临邑县实验小学种植园里学生精心照料的青菜、西红柿、黄瓜喜获丰收,学生在教师带领下,一起开展采摘实践活动。“我们让学生全程参与了蔬菜的种植、培育、采摘,各班级劳动课适时推出种植手抄报、种植观察日记、二十四节气与种植等课程,让学生了解生命的成长与呵护的不易。”该校校长张浩说。
市教体局编写劳动实践指导手册,鼓励学校结合本校实际和办学特色,创建校本劳动课程。整合学校、家庭、社会资源,打造劳动教育校艺、家艺、农艺“三艺”课程。
立足校园生活打造校艺课程。平时通过班级清洁、校园打扫、花园除草、班务整理与收纳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动脑思考、动手解决问题中获得富有价值的劳动体验。劳动周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校园服务岗体验”等实践活动,进一步强化劳动美的价值认识。
家庭生活为主,打造家艺课程。强化家校协同,建立家庭劳动项目清单,引导学生自觉参与物品整理、饮食烹饪、衣物洗涤、垃圾分类等家庭各类劳动,培养学生生活能力和家庭责任意识。
把劳动课程搬进大自然,打造农艺课程。以农业生产劳动为主,进行劳动基地建设,打造农村小学校区种植园,利用各学校留置的农耕地,开辟药园、果园、蔬园、谷园,开展农耕特色课程,让学生通过劳动实践习得劳动能力、养成劳动习惯。
依托地域特色 开展劳动教育实践
麦收时节,天衢新区杨庄实验小学把劳动教育课堂搬进田间,学生走进麦田参观小麦收割过程,观摩现代化农业机械在小麦收割中的应用。通过农技员的现场教学,让学生们了解麦穗被卷入收割机后经历收割、脱粒、除杂到收获的全过程。
各中小学校将劳动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强化整体设计,依托地域特色加快课程构建,开展劳动实践教育。禹城市泺清河小学创意性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1 ”课程,学校自主研发了扎染、剪纸、活字印刷术、变废为宝、手工编织等多门劳动教育课程。湖滨北路小学利用德城区当地社会资源,组织各年级学生开展春秋季研学活动。高年级学生走进盛堡啤酒小镇,体验从小麦种植到啤酒酿造的全过程。低年级学生走进黄河涯电大研学基地,体验农作物种植、制作风筝、豆腐点化、传统扎染等劳动技能。齐河县第三中学与县疾控中心联合建设青少年健康教育基地,开辟中医药文化区,展示90余种中草药标本,搭配健康教育智能一体机,实现中草药3d展示。学生通过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了解中医药知识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我们将组建中小学校劳动教育发展共同体,常态化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劳动中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市教体局党组成员、总督学吴海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