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省级文明校园,德州学院附属小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打造铸魂育人“排头兵”
学院附小召开教师培训会议
□见习记者邢仁宇本报通讯员张明超
“通过多媒体,可以更加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教学模型,也省去了携带多种教具的麻烦……”11月27日,德州学院附属小学的教师们正通过线上集中培训学习信息技术教学方式,他们认真整理学习笔记,课后根据录课逐步上手实践,确保教学知识切实学到手、学到位。
作为省级文明校园,德州学院附属小学始终将培育一支师德过硬、业务精湛、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的教师队伍作为工作重点,通过更新教学方法、组织教师培训、深化党建引领等方式,全力打造铸魂育人“排头兵”。
坚守育人初心 弘扬高尚师德
“您提的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重视,等到解决了,我们会第一时间联系您。”11月14日,学院附小会议室中,学校副校长周国丽正在接待来访家长,听取家长对学校的意见与建议。“每周一上午8:30至10:30是学校的‘校长接待日’,我们会用心听取记录家长意见,并在职能范围内尽快为家长解决。”周国丽介绍,“校长接待日”的设立,既为了学校自身的改进,也是对师风师德的监督。
每个学期的开始,学生家长都会收到一份特殊的“明白纸”,纸上清楚写着教师应尽的教学义务,以及教师失职时家长的举报渠道。“师风师德是一所学校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享受平等教育的必要条件。”周国丽说,学校以“修师德、塑师风”为立校之本,将师德考核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强化师德师风监督。
严格制定落实教师六禁制度:禁止给家长布置和变相布置作业,不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禁止组织、参与有偿补课,不到校外培训机构兼职任教;禁止一、二年级留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作业时间必须控制在1小时之内;禁止上课携带手机,不得通过手机布置作业,不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禁止布置机械、无效、重复、惩罚性作业,以及难度超标的作业;禁止歧视、讽刺学生,不可因学业成绩而惩戒学生,坚守职业道德底线。
优化教学方法 打磨精品课堂
“新课标新理念,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也对我们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8月20日,学院附小教职工齐聚云端,参加研学“2022年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线上专题交流活动,教师们认真观看直播,对课程内容进行详细记录。暑假期间,学院附小还举行了“读书进行时”活动,每天一节,由教师轮流领读新课标内容,共同研究课本,为开学课堂蓄力。
“时代在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在变,教师们的教育教学方法自然不得不变。”学校副校长程红红介绍,学院附小自建校以来便十分注重教学方法改革,力求通过教师这一媒介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资源、更高效的课堂。
今年以来,学院附小立足新课标与“双减”要求,更新教学理念,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课堂前移,提升教师备课质量。为提升课堂效率,学校通过组织教师学习改进备课方式,将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前移到备课阶段。对教师提出“四步二研”备课要求,即做好教学角度、教学目标、课堂设计、课后习题四步课前准备,以及课后研究学生消化程度与教学效果,通过备课完成教学过程的闭环。
凝练学科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院附小聚焦“三新”——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凝练学科核心内容,关注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升。学校通过定期举行例课学习、教学研讨活动,推动教师形成新的教学思路,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
加强教师培训 提升教学水平
9月7日,新学期开学一周,学院附小便开始了第一次全体大教研。各学科教师利用学科办公室、多媒体教室、大讲堂等,分批次开展教研活动,分享教学经验,观摩学习各年级教师课堂录像、作业批改的优秀做法,分享备课经验,优化课堂设计。
教师队伍是组成一所学校的基础,学校教师团队整体的水平决定了学校的教学水平。学院附小积极安排教师培训,组织教研活动,着力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痛点难点,为教师的提升与发展铺平道路。学校连续3年在德城区教育教学质量考评中名列前茅。学校获得了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山东省课程设计优秀奖,被评为德州市课程实践基地、德州市幼小衔接工作示范学校。
教研引领,提升教师教学质量。学校基于教学周期,明确制定了教师教研计划,包括问题导向的日教研、课例导向的周教研、主题引领的月教研。除了定期教研活动,教师还自行组织了基于作业设计的优化研以及基于课后服务的自助研,确保利用好每一课时、每一单元、每一学期,积极总结教学经验,全面提升教学水平。
加强新老衔接,共进步同发展。针对教学过程中老教师经验丰富但不擅长使用信息技术、年轻教师擅长使用信息技术但欠缺教学经验的问题,学校依托“青蓝工程”等平台,让新老教师结对帮扶、共同成长。
“学院附小将积极贯彻上级部门总体思路,紧紧落实各项工作要求,不断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夯实根基,擦亮品牌,笃志走在前列,为德州教育贡献附小力量。”德州学院附属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范胜杰说。